篮球资讯07月25日宣 中国球员杨瀚森回到青岛,并接受了《青岛日报》的专访: 记者:在国内外接受采访时,你一直反复感谢青岛国信男篮的培养。当经历过NBA级别比赛后再回头看,青岛男篮过去几年里哪些提前布局对你帮助很大? 杨瀚森:我在青岛男篮的两年是收获巨大的两年。俱乐部和教练组一直为我量身定制培养方案,这能帮助我更快地补上短板。比如,球队聘请外教仔细打磨我的脚步与篮下技术,教练组也对我的体能、力量等短板实行针对性补强。同时,经过CBA联赛的历练,无论是场上的技战术、体能还是心态,我都有巨大的进步。 我特别感谢刘导(主教练刘维伟)对我的帮助。这次回国见到一直想念的刘导,我感觉特别亲切。 在NBA夏季联赛时,我经常和刘导交流沟通,刘导也经常关心我的生活、训练情况。我记得打完第一场夏季联赛时,我就向刘导请教,谈到了NBA非常快的攻防转换速度。刘导说我的适应能力强,一定会很快有进步的,这让我安心。同时,我也非常感谢青岛球迷一直以来的支持,大家对我的喜爱是我进步的动力。 所以,青岛男篮对我的帮助不只是个人能力方面,最重要的是,这里让我找到了家的归属感。 我两年前刚进入一线队时,大家把我“当小孩又不当小孩”。“当小孩”是因为队友们都比我大,哥哥们、教练们非常照顾我,如果我犯什么错误都包容我,不会抱怨我。“不当小孩”是因为队友在场上都认真地对待我,没有因为我的年纪而区别对待,对我要求十分严格,这些我都记在心里。 记者:有了NBA的经历,再次回到青岛,也算是“回家”了。这次回来,心境有什么不一样? 杨瀚森:我在美国的时候太想家了,尤其是青岛的一切美食。青岛和波特兰的气候特别相似,我去波特兰时就觉得那里给我一种亲切感。这次回到青岛、回到俱乐部,感觉真是太亲切了。这么多年,我一直在这里生活、训练、比赛,早就把俱乐部当成了家。回来后见到阔别两个月的队友和教练们,感觉大家的感情还是一样好,我还是“小杨”。 记者:5月初抵达美国,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和全新国度的文化差异,再加上14站试训27600公里的飞行距离,这段适应期给你带来哪些冲击和收获? 杨瀚森:当初第一站到达的是美国的萨克拉门托,下了飞机就是在荒漠里面,感觉有些新奇。5月3日,我抵达洛杉矶,然后就开始“三点一线”——吃饭、睡觉、训练。饮食上,冷三明治、小面包难以下咽时,我就格外想念青岛的各种美食。虽然饮食不习惯,但我非常喜欢波特兰的天气和城市氛围,那里和青岛很像。当然,我也找到了非常正宗的中餐馆,我很爱吃附近一家店的包子,这些都是“小确幸”。 文化碰撞也挺“逗”的,我记得闹过一次“大乌龙”。一天晚上,我睡得正香,火警响了,警铃声震得我脑壳疼。我以为是我不小心拍到什么按钮,摸索半天才发现整栋楼的人都在逃命。我也穿着睡衣狂奔下楼,后来发现可能是有人抽烟误触火警,原来是虚惊一场。 试训的时候,我和一名球员对位,有一些激烈的言语对抗,他就生气“上头”了,不执行战术、不传球。这样控制不住情绪一味自己打的结果就是一场没赢。最后他拒绝跟我击掌,但我一笑了之。这些经历愈发让我懂得情绪控制和独立的重要性,保持一颗幽默的心比什么都重要。 记者:选秀前,各种声音在网络上发酵。当你带着全国球迷的期许坐在布鲁克林巴克莱中心,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的那一刻,是怎样的感受?…